关于阅读

Contents

  1. 1. 小学
  2. 2. 初中
  3. 3. 高中
  4. 4. 大学
  5. 5. 研究生

最近闲来无事,毕设也告一段落了,可是情绪一直很低迷。掐指一算,我即将25岁,或许是到了四分之一人生危机的时候了。回想自己四分之一的人生,发现自己一天天过的越来越不像个生活,懒散更是从四面八方腐蚀了我的内心,很多事情总是以“没有意义”为借口而懒得去做。可是人生有的时候就是需要折腾呀,总是要自己折腾出个花才行呀。就像木心说的“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在这四分之一的节点上,我寻思着总该做点什么,即使身体没有动,但思想总该有个仪式感的。我是一个极容易胡思乱想的人,每天晚上思绪总要绕着校园游荡一圈再回来安稳地睡觉。在某个晚上惊觉自己已然将近半年没有读书了,于是从头到尾进行了一番回忆和反思,也于第二日写下这篇关于阅读的总结,以此来警醒自己。由于迄今为止我的学生身份一直都没有变过,那就以学历为阶段来讲讲我关于阅读的二三事吧,理科生的思维有时就是如此的单调和无聊。

小学

小时候由于家里开书店的缘故,我的小学时光几乎都是跟书一起度过的,没有什么其他的课余活动,也因着转学生的身份,私下跟同学们的互动也不多,几乎就是放学回家看书然后上学。那时候还小,即使我爸极力推荐我看一些名著,例如茶花女,红与黑,但由于那些根本记不住的英文名字以及不了解的外国文化,导致我对书里所讲的故事只有一个感觉,不知所云。虽然没有看过那些大名鼎鼎的著作,但是我却把书店里能看的不能看的各种故事书以及漫画全看了个遍。
在看过的故事书中,我能记到现在的并不多,只记得《窗边的小豆豆》里那所有趣的幼儿园,《希腊故事》里宙斯的各种出轨故事,《嘭嘭嘭》里小女孩成为隐形人之后所看到的成人世界,《哈利波特》里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格列佛游记》的大人国,郑渊洁的《童话大王》,马小跳系列,《怪兽爸爸,爸爸怪兽》,鸡皮疙瘩系列……大体能记得的都是那会儿给自己带来较强心灵冲击的故事,而其他的都变为一些奇思妙想的片段存活在我的记忆中,偷梦的盗梦人,可以吃的云,树林里的小树屋,十二点以后的大商场,小人国……
除了故事书,小学也是我看漫画的巅峰时期,德国漫画《父与子》,几米漫画系列《森林里的秘密》、《微笑的鱼》、《向左走、向右走》、《月亮忘记了》、《森林唱游》、《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几米漫画是我最喜欢的漫画,那时候我是个比较内向的小孩,除了父母家人很少跟其他人去交流沟通,特别喜欢绘画,因此也希望自己能像几米一样画出心中的世界。由于朱德庸的漫画摆在几米下面,因此我也看了他的涩女郎(也就是后来电视上的粉红女郎)、双响炮、醋溜族,内容不太记得清了,只记得是一些搞笑的四格漫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畅销的漫画,《老夫子》、《乌龙院》、《樱桃小丸子》、《阿衰》、《蜡笔小新》等等,这些畅销书我爸是极其不愿意我看的,特别是蜡笔小新,那时候我不懂(现在懂了),因此为了看这些漫画,我运用了各种游击战的技术,躲在看不见的角落,使用一些大部头的书来做掩护…..终究还是让我看了个遍,甚至一部都没有落下。
小学时光看的书大体是这样的,没有深刻的认识,决定我翻开这本书的是书的封面,而不是背后的故事。几乎没有看过那些寓意深刻(即使有,但那时也并没有意识到)的书,但我知道那时我的世界是丰富多彩,光怪陆离的,每天的小脑袋瓜里总有一些奇思妙想。

初中

好景不长,在我小升初的那段时间里,我家的书店倒闭了,搬家时真真是印证了那句谚语,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那时候对家里的印象只有客厅里一摞摞用牛皮纸包的黑压压的书以及家里压抑低沉的气氛,看着天天对着那摞书叹气的爸爸以及抱怨爸爸固执己见非要开书店的妈妈,我把所有的怨气一股脑地全撒在了书上面,那是一种跟朋友置气而莫名其妙的情绪,大体就是:哼,我再也不会碰书了,这些罪魁祸首。后来那一客厅的书以低价贱卖给了一家图书馆,杂志则是以称斤的方式卖给了废品站。不过老爸在整理给图书馆的书单时,还是给我们几个小孩留下了一架子的古今中外名著。由于莫名其妙的情绪,我并没有去看一眼书架上的书,而是转身投向了那时候很火的少女小说(俗称玛丽苏小说)。
初中时代班上的女生特别流行看那些小说和杂志,比如那小子真帅,龙日一你死定了,天使街23号,局外人,狼的诱惑等等,总而言之那时候能叫上名字的玛丽苏小说我都看过。除此之外还有每个月一期的花火,每期也都会在全班女生里面传阅,所以有的时候也会把小说带回家看,因为深知我爸是不乐意我看这些小说的,因此我都会在小说外面套英语书(那时候英语书最大)。可是有一次却被他发现了,他非常生气地直接将那本书从四楼扔了下去,书被摔的粉身碎骨。因此赔了别人不少钱,后来再也不敢把小说带回家看。看小说的那段时间里甚至我还开始了自己写小说的路程,写了几篇小说,但大都是悲剧结尾,什么男朋友被同母异父的妹妹抢走,狼爱上了羊,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神奇的是我爸尽然还帮我修改,也兴致勃勃地把小说投给了那些杂志,但最后都了无音讯。就这样我的玛丽苏小说时代在我爸以及自己创作的双重打击下默默地结束了。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再看书而是开始沉迷电视,但是我爸妈是不允许我长时间看电视的,特别是那些偶像剧。因此我每次看电视时都要提高警惕,一旦听到楼道里有声音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关掉电视机,跑回房间,关掉电灯,爬上床假装已经睡着。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厌倦了每天晚上看电视的小心翼翼和惊心动魄,于是重新将目光投向了那书架上的书,这一投就一发不可收拾。因为那段时间也是认识到丁点的所谓人生百态,世态炎凉,人情世故,因此似乎开始明白了之前觉得晦涩难懂的名著里所要表达的一些观点。书架上的书大体都是中学生必看古今中外名著。国内有四大名著,《骆驼祥子》,《边城》,《围城》,《海燕》,《茶馆》,《雷雨》等等。每个时期的兴趣是不同的,虽然也看国内名著,但是那会儿我对更富有戏剧性的外国名著更感兴趣。最喜欢《基督山伯爵》,当他发迹回来对曾经背叛过他的人展开一系列复仇计划时,可谓是酣畅淋漓,不得不拍手称快。喜欢是有原因的,那时候的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像基督山伯爵那样幸运地发现一个岛的宝藏或者是自己打拼发迹回来,然后可以尽最大的可能报答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也用钞票砸死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不知道是否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我和我哥都看了好几遍基督山伯爵。其实我看的第一部外国名著并不是《基督山伯爵》,而是《欧也妮葛朗台》以及《高老头》,这两个都是非常悲剧的人物,一个极尽所能地对女儿好,一个极尽所能地对女儿以及家人吝啬,然而两者的下场都是很可悲的。这两本书的内容除了颇富戏剧性的故事,还有对纸醉金迷的欧洲中世纪贵族生活的描述,这都打开了我的一个新世界,也开启我对国外名著的痴迷之门。后来又看了《堂吉诃德》、《莫泊桑小说集》、《三个火枪手》、《简爱》、《爱玛》、《汤姆叔叔的小屋》、《哈姆莱特》、《交际花盛衰记》、《傲慢与偏见》、《鲁滨孙漂流记》、《巴黎圣母院》,《十日谈》等等,总之把书架上有的外国名著都翻了个遍。关于《十日谈》其实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本故事书,后来被里面大胆的描述所震惊,最后不知道是出于好奇还是新奇,还是红着脸把它读完了。
初中时代是一个家庭变故较多的时代,那时候的我刚刚开始进入青春期,有着大部分女生都有的敏感与虚荣。少女是喜欢幻想的,总觉得未来是美好的,骑士会在某天的早晨骑着白马来与你相会。我也不例外,盼望着早点长大,但是又被残酷的现实生活所灼伤,于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初中喜欢看的书里有少女怀春的小说,也有着浓烈地抨击社会的名著,人总是矛盾的不是吗?

高中

高中不再像初中那样有着大把的课余时间来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文理分科后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业当中。由于老爸多次投资失败,长期悬浮在我家上空的低气压致使我不敢分一点心在学业外,总是想着不争馒头争口气,而每次的好成绩也都能让我父母露出久违的笑容,这就导致了更加不敢懈怠我的学业。高中是寄宿生,所以每天就是三点一线的生活,教学楼,食堂和宿舍。我严格地规划了我的课余时间,数学、英语、语文、生物、化学、物理瓜分了放学之后的时间,特别是最为薄弱的英语。由于语文的作文比重还是蛮大的,也靠着这点缘由,我有时候会去学校图书馆做书摘。这是唯一与书还维持着微弱联系的地方,学校的图书馆不大,就两层,第一层是期刊阅览室,第二层是借阅图书的地方。可能学校是希望学生把精力花在学业上,所以图书馆并没有很多书,大体都是些与历史有关的书,而且这些书都异常的破旧。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奇怪的小癖好,我也不例外,关于味道的癖好,我特别喜欢闻三种味道:书的味道,地下室的味道以及油漆的味道。因此我偶尔还是会去二楼的图书借阅室逛逛,那时候的我对正史一点儿也不感冒,却对野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高中看过的为数不多的书籍中,各种叫不上名字的野史占据了一大部分,什么中国第一个女皇武则天,古今十大名妓,民国时期的十大名媛,古代十大才子,十大美女等诸如此类的盘点或者非官方传记。
除了这些野史看的最多的便是杂志,高效快捷有素材这是我选择其的一大缘由。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萌芽》以及一些新概念作文等。在杂志上,学校一楼的期刊阅览室还是做得非常不错的,每一期的杂志都会非常准时地更新。在这些杂志中我最爱看的是《课堂内外》,这给我枯燥的高中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视野,我至今记得最深的是有一个专栏的作家叫蒋方舟,一个青年作家。我特别喜欢她写的文章,幽默诙谐但又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蒋方舟与我年龄相差不大,读高中时她正好进入清华大学,专栏里的文章也大多是跟她的大学生活有关。因着这些文章,我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希望自己在对生活有所体验时能有所感悟,也希望自己未来在容易被同质的时候还能保持一些自己独特的一面和观点。除了野史和杂志,我也看了一些为了语文高考而准备的高中生必读名著。其实高考的这份名单中,有很多我在初中都已经看过了,这让我有段时间颇为庆幸,有种中了六合彩的兴奋感。而剩下没有看过的名著,虽然后来也补看了,但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映像,因为这仅仅只是为了考试。
在缺乏阅读体验的高中时代,我并没有读什么书,但到现在也不曾后悔那个阶段对学业所作出的努力。虽然高考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但至少那时的我会为了一个目标全力以赴,与孤独相处,为自己加油打气,做事有规划,对未来充满希望,那是一个灰暗但又发着光的时光。

大学

进入大学后,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我找了一个图书馆的勤工俭学,工作并不复杂,就是将同学们还回来的书籍放回原处,同时整理一下书架上的书。也因着工作的关系,我对图书馆的哪类书放哪里特别熟悉。趁着工作的便利,有时若是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就会先偷偷放一边,工作结束就把书借走。大学时代没有特别偏好的书,也没有什么目的性,基本是书名看着感兴趣就会借走看,每一个时间段看的书的类型也不太一致。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三毛的书,第一次与三毛结缘是因为《撒哈拉的故事》,书中她与荷西的爱情故事令人羡慕,三毛的那句“如果我不爱他,他是百万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爱他,他是千万富翁我也嫁”令人忍俊不禁,觉得这可真是个有趣的人儿啊。她描述的撒哈拉的生活是如此的有趣诙谐,虽然艰苦但是跟心爱的人在一起什么都是快乐的。后来又看了她的其他著作《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多少》、《稻草人手记》、《雨季不再来》。她的文章似乎有一股魔力可以让读者跟着一起笑一起哭,但是很明显地可以读出以荷西离开人间为界限,前面的文章充满欢笑,积极乐观,而后面的文章多是无尽的悲伤,文字也不再有笑容。后来上网查资料才知,三毛四十八岁时自杀了。有的时候人生就是这样子,不怕一直处在低谷,最怕从高处落入低谷,那种失重感很多人是受不住的。
一次无意中读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面每个精神病人的世界观都令人觉得新奇,甚至有些我觉得还很有道理,一度认为自己会不会也是神经病。但其实世界上很多人总是把跟自己观念不同的人归为异类,而从宏观来看,又或者在另一个时空,谁是疯子还不一定呢。也因着这本书开始对宇宙时空感兴趣,看了《时间简史》以及其他跟宇宙时空有关的影视书籍,越是看这类的书籍越觉得人类是如此的渺小,宇宙的浩瀚和神秘似乎包罗各种可能性。后来出于对世界的好奇,我看了很多有关世界奇观、神秘事件、各种部落的奇特习俗,宗教信仰,灵魂等偏向于猎奇的科普书。这些书我现在已经大都想不起名字了,甚至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我也似乎已经忘了,但看完这些书,我越发地想去探索这个世界,想去地球的各种犄角旮旯。也因着这似乎不太容易实现的梦想,让我撑过了后来无数次的奔溃,每当我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受困于生活的苦楚中无法自拔的时候,我总是会对自己说,你的人生目标不是想去感受这个世界吗?现在的这些痛苦也是属于要感受的一种啊。
除了上述自发看的书,也看了一些朋友推荐的书籍和比较畅销的书,有网络小说《盗墓笔记》、《鬼吹灯》、《三生三世系列》、《岁月是朵两生花》等,这些网络小说虽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但作为闲暇时的读物还是挺有趣,特别是前两部,看完之后那段时间对苗疆,巫蛊,墓葬,风水等此类文化特别感兴趣,还把我爸的一些老书翻了翻,但由于晦涩的文言文字体而放弃了。除了网络小说,还有一些长期居于各大榜单的畅销书,例如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无声告白》,《追影子的人》,《麦田里的守望者》,《绿山墙的安妮》系列等。这些书基本是描述一些暖心但大都富有生活哲理的故事。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也不例外。因此我有时也会读一些心灵鸡汤,比如《不念过往,不畏将来》之流的书籍,其实这些心灵鸡汤并不会对你的实际生活起到什么帮助,只是会顺着你的思路给你打打鸡血。还有一些向往远方的书,只是一味地鼓吹你一定要去一些所谓的远方去洗涤自己的灵魂,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
大学时光看的书是真的很杂,很多甚至名字都令人难以记住,大都是最近想了解什么,就去那个书架上找几本看着比较顺眼的书籍读。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或许是“探索”,那时候对未来是迷茫的,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到好奇,想要一探究竟。有时候跟朋友讲一些我在这些“不太正统的”书上所看到的内容时,他们总会说“啧啧,瞧你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样子”。哈哈,虽然看了很多不太入流的书,但我的感觉并不糟糕,因为我觉得人只要还保留一颗好奇的心,那么他就还是活着的。

研究生

这是一个对于灵魂来说极其糟糕的一个时段,也是我为何要写这篇关于阅读总结的原因。或许是我没有想明白为何要读研,别人保研于是我也保了,或许是读研伊始时做的那个错误的决定,或许是我不懂的如何读研,总之稀里糊涂的就过完了整个研究生生涯。但糊涂并不是这个时段的唯一写照,懒惰,拖延更是严重地腐蚀了我最后的学生生涯。一开始糊里糊涂,中间醒悟开始规划,后期懒惰毁了计划,可悲啊。最大的堕落或许就是沉迷手机了,无止境地混迹于各大社交软件,资讯平台,沉溺于各种片断式阅读。起初觉得有前人给你总结各种资料,知识,多好啊,不需要自己苦苦寻找。然而捷径走多了就容易陷入另一个陷阱之中,我热衷于收藏各种所谓的必读必看榜单,也总是会在新年伊始给自己制定各种读书计划,可是按照计划读完的书籍却寥寥无几。看书也变得越来越功利性,再也没了小时候纯粹是为了兴趣而读书的那种体验。诚然能够阅读一本好书很重要,但是若是沉迷于找好书而忘了阅读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在宏观来看,我研究生时段的阅读体验是失败的,但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虽然我花太多时间在“找”上面,而且容易在找的过程中迷失自己,但是仍然有一个好处就是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还有非常多非常多的好书都没有看过,而且也知道有哪些书是既好又是我感兴趣的。人总是会变的,小时候的我可能会对新奇的事情感兴趣,会喜欢猎奇,探索。而长大之后或许我开始更愿意去探讨事物的本质,关于人性,关于社会,甚至是关于整个人类。读了《人类简史》,书里描述了人类的起源,发展,看这本书时常会有恍然大悟的瞬间,以前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比如人类为什么会有宗教信仰,为什么每个部落总会有所谓的神和图腾等等诸如此类的疑问在这本书中大都能得到解答。除此之外,还有《社会心理学》,《乌合之众》,《人性的弱点》等,我其实并不了解自己,这是在遇到很多挫折之后认识到的一个事实,我的性格,我的心理,我的行为,我为何在面对某种情形下会这样想会选择那样做?我的人生经历又对自己的性格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假如这些性格是不好的,我是否能修正?又该如何修正?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幸福于我又是如何定义的?我明白这些疑问并不能只通过阅读就能得到答案,但我依然希望未来自己能够通过阅读更深入的去思考问题的本质,能够越活越通透,并能保留小时候的好奇心,勇敢地活下去!
最后附上一张我小时候看书的照片,以此来警醒自己勿忘初心,快点走出近期的低谷,重新找回以前的自己。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